本研究通过线上问卷收集了约1500份样本,并进行了40次深度访谈,覆盖了20-45岁的受访者,来自一线、新一线及其他城市。我们关注的指标包括包养的认知度、尝试率、满意度、风险感知、关系稳定度、边界清晰度以及退出成本。
整体来看,包养的认知度较高,约75%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包养现象,但尝试率较低,仅为18%。满意度方面,尝试过包养的受访者中有52%表示满意。风险感知普遍较高,约68%的受访者认为包养存在较高风险。
北京的包养尝试率为32%±3%,高于其他城市。这可能与北京的资源可得性和较大的社交半径有关。北京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包养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社会现象,但同时也面临较高的退出成本。

广州的包养尝试率为24%±2%,满意度相对较高,达60%。广州的职业节奏较快,受访者表示包养能提供一定的陪伴和情感支持。广州的包养风险感知相对较低,可能与当地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关。
杭州的包养尝试率为18%±2%,满意度为45%。杭州的受访者更注重包养关系的边界清晰度,约70%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有明确的包养协议。杭州的包养现象较为隐秘,可能与城市的文化氛围有关。
包养行为的路径通常从线上平台开始,约60%的受访者通过包养app或包养匹配平台接触包养对象。随后,双方会通过线下见面进一步了解,约40%的受访者表示首次见面后决定是否继续包养关系。

包养风险感知普遍较高,约68%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包养对象的信息真实性和情感上的欺骗。边界清晰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约55%的受访者希望有明确的包养协议来界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。
在探讨包养现象时,我们不应忽视人性的复杂性。很多关系的崩溃,不是因为坏,而是因为没人沟通。真正懂得边界的人,反而最能让关系长久。希望通过本文的数据洞察,能够帮助更多人理解包养现象的多面性,并在面对类似情况时,保持理性与人文关怀。